國慶黃金周,當大多數人踏上旅途、陪伴家人,享受難得的休憩時光時,花果山大道下穿道路拓寬工程的施工現場卻依舊機器轟鳴。作為該項目的現場負責人,預備黨員史汝杰主動放棄休假,以“八天不打烊”的堅守,在施工一線書寫著責任與擔當,讓黨旗在施工現場高高飄揚。
花果山大道下穿道路拓寬工程關乎區域交通疏導與市民出行便利,工期緊、任務重,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。國慶假期前,史汝杰便提前進入“戰斗狀態”,把“家”搬到了項目部。為確保假期施工順利推進,他主動牽頭對接甲方單位與設計單位,拿著施工圖紙反復推敲細節——小到一處路牙石的鋪設,大到施工流程的整體規劃,他都逐字逐句核對,提出十余條優化建議。針對假期瀝青等材料運輸可能遇阻的問題,他提前一周與供應商敲定材料情況,甚至親自到生產廠家檢查混凝土、瀝青的質量,確保所有施工要素“萬事俱備”,為假期施工打通了“零障礙”的前期通道。
10月2日凌晨,暴雨突襲港城,瞬間打亂了施工節奏。
此時,現場正在進行大理石地面的路基清理作業。雨水迅猛灌入,路兩側有多臺挖掘機和機動車同時作業,一邊清理路基和原有大理石路牙石,一邊還要應對車輛往來,情況十分復雜。史汝杰第一時間沖到一線,冒雨組織人員,迅速制定應急方案,科學調度,合理指揮交通,確保挖機、車輛進出有序,避免擁堵和碰撞。同時,與施工單位現場溝通,進行技術交底,明確時間節點,確保施工工序銜接順暢。雨勢最猛的三個小時里,他始終站在施工現場指揮,雨水順著安全帽檐流進衣領,他卻渾然不覺,直到各項工作有序推進,才在同事的反復勸說下回到項目部換衣服。
暴雨過后,工期壓力陡然增加。為把耽誤的進度搶回來,史汝杰開啟了“白加黑”的工作模式:白天,他穿梭在各個施工區域,緊盯鋼筋綁扎的間距、混凝土澆筑的厚度,發現有絲毫偏差,便要求立即整改;夜晚,當施工現場暫時安靜下來,他又在辦公室里整理當天的施工數據,規劃次日的任務清單,常常忙到深夜。10月8日,項目迎來關鍵的瀝青攤鋪環節,從當天下午2點瀝青料進場,到次日凌晨3點最后一車瀝青鋪設完成,史汝杰全程守在攤鋪機旁,每隔半小時就用測溫儀檢查瀝青溫度,指導工人調整攤鋪速度。當最后一段路面平整地展現在眼前時,天邊已泛起微光,他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,露出了久違的笑容。
國慶八天假期結束時,花果山大道下穿道路拓寬工程沒有因假期和暴雨滯后進度,反而提前完成了下穿路段的瀝青攤鋪節點,實現“進度不滯后、質量不打折、安全零事故”的目標。當同事們稱贊他“能扛事”時,史汝杰只是笑著說:“我是一名預備黨員,關鍵時刻就該沖在前、守得住。”這份樸素的話語背后,是他對初心的堅守,更是一名基層工作者用行動踐行的使命擔當。
(上元公司)
撰稿:顧紹榮
單位負責人:趙陽
校對:房金鶴
責任編輯:孫小玲